Groschen

格罗申是欧洲历史上最著名的硬币面值之一,曾在日常支付中发挥了核心作用长达数个世纪。该术语源自拉丁语“grossus denarius”,意为“厚银币”。格罗申币最早于12世纪在法国和意大利铸造,以满足长途贸易扩张对更大面额货币的需求。与经典的德纳里乌斯或芬尼格相比,格罗申币含银量更高、直径更大,因此迅速成为许多欧洲地区首选的贸易货币。
自13世纪起,格罗申币在德语国家广泛传播,并以多种形式和重量等级确立了其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14世纪在萨克森引入的所谓“迈森格罗申”,因其精良的铸造质量和较大的表面积而广受欢迎。在中世纪晚期和早期现代时期,格罗申在波西米亚、奥地利及其他中欧地区也变得重要。其流行催生了众多地区变体,如“十字格罗申”和“三格罗申”。
与许多其他面额一样,格罗申的银含量在几个世纪中经历了频繁变化。货币改革和货币贬值导致其原始银含量逐渐减少,使格罗申从一种曾被高度珍视的银币转变为一种小面额货币单位。然而,它仍深深植根于日常语言和货币体系中——例如,在早期现代时期,许多德国州将12芬尼称为一个格罗申。
该术语在现代也经历了复兴。在奥地利,格罗申是1924年货币改革后施林格(1施林格=100格罗申)的子单位,直至2002年欧元引入。这一术语使用的延续性表明格罗申在集体货币记忆中根深蒂固。
在钱币学领域,格罗申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对象,其历史与欧洲的经济、政治和技术发展紧密相连。各种钱币铸造、设计和铭文不仅揭示了铸币师和铸币厂的信息,还反映了价值关系、金属储量和贸易网络。对于收藏家而言,格罗申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历史变体——从中世纪的银币到20世纪的现代小面额硬币。
这使得格罗申远不止是一枚古老的硬币:它是欧洲货币历史的镜子,是经济活力的见证,也是钱币研究和收藏的热门对象。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 Switch to a production site key to remove this ba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