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姆斯
在钱币学中,“nummus”一词具有复杂的含义,其词源可追溯至拉丁语中的“coin”(硬币),而该词又源自希腊语“nomos”,原意为“法律”或“习俗”。在古代,nummus最初是一个通用术语,用于指代硬币,例如“nummus aureus”指代金币。然而,在货币发展史上,该术语逐渐专指特定类型的硬币,尤其在罗马和拜占庭地区。Nummus在3世纪末罗马皇帝戴克里先的货币改革中具有特殊意义。在此背景下,一种新的青铜币(最初为银质镀层)被引入,常被称为“follis”。该硬币成为新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确保货币的稳定性和信心。Nummus既作为硬币本身的名称,也用于表示其价值。尽管该硬币的银含量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但它仍作为晚期罗马帝国支付体系的核心元素存在。在拜占庭皇帝安纳斯塔西乌斯一世于公元498年实施的货币改革中,努姆穆斯的作用进一步发展。新铸造的青铜币具有固定面值,例如价值40努姆的“福里斯”(follis),以及面值20、10或5努姆的小面额币。这些硬币刻有清晰铭文,旨在便于日常交易记录。尽管“努姆”和“福里斯”最初具有不同含义,但两者常被互换使用。在迁移时期的青铜硬币上也能找到努姆的痕迹,其价值常以努姆为单位标注。这种延续性彰显了该术语的重要性及其在数百年间货币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对钱币学家而言,努姆如今已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收藏品,不仅反映不同历史时期,更记录了硬币技术、象征意义及经济功能的多样化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