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令

施林格(Schilling)是钱币学领域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硬币及货币单位,曾在欧洲多个地区铸造并使用数百年。该术语源自古高地德语“scilling”,最初指代一种记账或计算单位。其历史可追溯至中世纪早期,使其成为欧洲使用时间最长、用途最广泛的硬币面额之一。
在查理曼大帝统治下的法兰克帝国,施林格已作为记账单位存在,但尚未形成实际硬币形态。当时,1施林格等于1/12银德纳里乌斯。这一比例(1德纳里乌斯=12施林格)对中欧众多中世纪货币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直到中世纪晚期,施林才开始作为独立硬币铸造。施林在神圣罗马帝国、英格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特别普及。
在德语国家,施林自13世纪起作为银币铸造。地区变体如吕贝克施林、汉堡施林和伯尔尼施林,见证了其对当地经济和铸币当局的适应性。先令通常由银制成,重量在1至2克之间。其价值和银含量会因时间和地点而异,因此成为钱币学家研究的有趣对象。
先令在英格兰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在那里,它于1504年在亨利七世统治下首次以银币形式铸造为“先令”。英格兰的先令固定价值为12便士,因此是英镑-先令-便士货币体系(1英镑=20先令=240便士)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货币单位一直使用至1971年英镑 decimalisation(十进制改革),使先令的流通寿命超过450年。
在奥地利,先令主要作为现代货币单位为人所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地利先令于1925年作为新国家货币取代通货膨胀严重的克朗。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先令于1945年重新引入,并一直是奥地利的官方货币,直至2002年欧元问世。现代先令硬币,尤其是1950年代至1990年代期间发行的品种,如今已成为备受收藏家青睐的珍品。
在钱币学领域,先令硬币因其连接中世纪计算体系、地区性货币与现代货币历史的独特地位而备受关注。先令不仅揭示了历史价值体系和货币标准,还反映了其铸造地当时的经济与政治自我认知。收藏家特别欣赏先令在数百年间呈现的丰富铸造版本、肖像设计、城市纹章及地区特色。因此,先令堪称欧洲钱币学中的经典之作。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 Switch to a production site key to remove this ba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