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
索利都斯(Solidus)是晚期古代的重要金币,由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09/310年左右铸造,并在东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中作为稳定货币流通了数百年。在钱币学领域,索利都斯标志着从罗马货币体系向拜占庭货币体系的过渡,象征着在动荡时代中的延续性、稳定性和经济秩序。
索利德金币取代了此前使用的奥古斯都金币(aureus),后者因重量波动和通货膨胀而丧失了作为罗马帝国金币的价值与地位。君士坦丁的改革确立了索利德金币为高品质金币,其重量恒定约为4.5克(相当于罗马磅的1/72)。其卓越的纯度——通常超过95%的纯金——使其成为古代及中世纪最稳定的货币之一。
索利德银币的引入是君士坦丁实施的全面经济与行政改革的一部分,通过这些改革,君士坦丁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在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的日常生活中,索利德银币主要用于开具发票和贸

易,而非日常支付,因其高价值使其专用于高价值贸易、税收支付以及公务员和士兵的薪酬。索利德银币的正面通常镌刻在位皇帝的肖像,配以帝国象征如皇冠、盔甲或月桂冠。
反面则饰有象征性图案,如胜利女神、十字架、天使或基督形象——尤其在受基督教影响的晚期古代和拜占庭时期。这些硬币图案不仅用于巩固统治合法性,还传播意识形态信息,并塑造皇帝作为“上帝选定的统治者”的形象。
索利德斯硬币铸造超过七个世纪,尤其在拜占庭帝国时期铸造最为密集。在“诺米斯马”(nomisma)之名下,它一直是拜占庭货币体系的支柱,直至10世纪。即使在11世纪后逐渐消失,术语“索利德”仍作为记账单位在欧洲延续——例如在法语缩写“s.”(sol)或英国“英镑-先令-便士”记法“L.s.d.”中。(libra, solidus, denarius)。
在钱币收藏领域,索利德币至今仍备受关注。其稳定的质量、精美的肖像、历史意义以及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广泛流通,使其成为收藏家争相追捧的珍品。此外,索利德币还是研究晚期古代及早期中世纪经济、贸易、宗教及权力象征的重要史料。